人物档案
阮仪三,1934年11月21日生于苏州市。曾就读于颜家巷尚德小学、苏州市高级中学,1951年至1956年服役于人民解放军海军,1956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7月毕业留校至今。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还兼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他一手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出自《诗经·黍离》的话,20年来,阮仪三常以此自慰。 中国人知道阮仪三,大略还是从周庄开始。周庄,从古至今,有两个重要人物可以大书特书,一位是富可敌国的商人———沈万三,另一位便是把这个古镇保下来的学者———阮仪三。 央视名牌栏目“东方之子”、“实话实说”等都围绕阮教授做过专题。去年底阮仪三到苏州开会,记者乘隙采访,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关上,听他谈他的奋斗、他的梦想……一说就是两三个小时,言到激动处,他的眼神活起来,手势挥舞变化,声调高低起伏。这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老先生,他的坦率令人深深感动,因为这其中渗透着无比的真诚。
1956年,我的人生转折点
“上小学、中学、当兵,然后进同济大学一直到今天。”阮教授一句话就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了,他说起话来语速极快,一时令你无法插言。 “我跟国民党、南朝鲜,还有海盗,都打过海仗。”提起从军时的战绩,阮教授两眼放光。 上世纪50年代那场众所周知的政*治运动改变了阮仪三的命运,1956年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因父亲阮昕所谓的政*治问题,他只好复员回乡,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临走时,部队政委关心地对他说:你家庭出身不好,惟一的出路就是读书。阮仪三喜欢绘画,遂报考同济大学建筑系,事隔多年,阮教授回想起当年的选择,感慨良多:“当时我是得了高人指点。” 大学期间,阮仪三深受陈从周教授的影响。陈先生是研究中国园林艺术的大师,在建国初期抢救苏州园林的工作中起到突出作用。陈教授得知阮仪三祖籍扬州后问他:“阮元与你是什么关系?”当得知阮元是阮仪三的高祖时更为高兴,又问:“那你知道他的主要事迹吗?”阮仪三老老实实地回答:“不太知道。”陈教授当即要他回去好好查一查。阮元,因其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被后人称为“三朝阁老、九省封疆”,在学术上,他被尊为金石学家、训诂学家、国学大师。而今,提起这位赫赫有名的祖宗时,阮仪三顿生景仰之情,他扳着指头如数家珍:阮元做过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是两届科举的总考官,在各地留下很多文化古迹,如杭州的“阮公墩”、昆明的“阮公堤”等。V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出自《诗经·黍离》的话,20年来,阮仪三常以此自慰。 中国人知道阮仪三,大略还是从周庄开始。周庄,从古至今,有两个重要人物可以大书特书,一位是富可敌国的商人———沈万三,另一位便是把这个古镇保下来的学者———阮仪三。 央视名牌栏目“东方之子”、“实话实说”等都围绕阮教授做过专题。去年底阮仪三到苏州开会,记者乘隙采访,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很难关上,听他谈他的奋斗、他的梦想……一说就是两三个小时,言到激动处,他的眼神活起来,手势挥舞变化,声调高低起伏。这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老先生,他的坦率令人深深感动,因为这其中渗透着无比的真诚。 1956年,我的人生转折点 “上小学、中学、当兵,然后进同济大学一直到今天。”阮教授一句话就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了,他说起话来语速极快,一时令你无法插言。 “我跟国民党、南朝鲜,还有海盗,都打过海仗。”提起从军时的战绩,阮教授两眼放光。 上世纪50年代那场众所周知的政*治运动改变了阮仪三的命运,1956年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因父亲阮昕所谓的政*治问题,他只好复员回乡,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临走时,部队政委关心地对他说:你家庭出身不好,惟一的出路就是读书。阮仪三喜欢绘画,遂报考同济大学建筑系,事隔多年,阮教授回想起当年的选择,感慨良多:“当时我是得了高人指点。” 大学期间,阮仪三深受陈从周教授的影响。陈先生是研究中国园林艺术的大师,在建国初期抢救苏州园林的工作中起到突出作用。陈教授得知阮仪三祖籍扬州后问他:“阮元与你是什么关系?”当得知阮元是阮仪三的高祖时更为高兴,又问:“那你知道他的主要事迹吗?”阮仪三老老实实地回答:“不太知道。”陈教授当即要他回去好好查一查。阮元,因其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被后人称为“三朝阁老、九省封疆”,在学术上,他被尊为金石学家、训诂学家、国学大师。而今,提起这位赫赫有名的祖宗时,阮仪三顿生景仰之情,他扳着指头如数家珍:阮元做过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是两届科举的总考官,在各地留下很多文化古迹,如杭州的“阮公墩”、昆明的“阮公堤”等。
一本书,让我踏遍全国
1961年,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阮仪三留校,师从董鉴泓。当时,董教授准备编一部《中国城市建设史》,聪颖的阮仪三被选为助手,他配合老师作实地调查,每年至少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是在外地奔波,足迹遍布中国大大小小的城镇。 那个年代,交通工具非常落后,一群上海出来的师生下了火车,或搭上颠簸的大卡车,再骑毛驴,实在没有交通工具可使了,只好徒步走。这段日子,年近古稀的阮老回想起来,游走于一大批老宅林立、风格迥异的名城古镇之间,像是一次次的“浪漫之旅”。从北方的大同到南方的福州,在年轻的阮仪三眼里,古建筑群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们有空间环境,有人居住,因此它们就不同于单个的文物古迹,因为它们蕴藏着这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 每次回到上海,先脱掉爬满虱子的衣服,洗个澡,阮仪三便带着几块面包,也带着实地考察过程中冒出来的一大堆疑问,到当时徐家汇教堂的藏书楼寻找答案。这个藏书楼里拥有全国最多的县志,共20万册,这些县志几乎从没有人动过,所以每次读书之前,阮仪三总要用一柄纸刀把厚厚的一层灰尘除去,再请工作人员把房门锁上,自己闭门读书,饿了吃面包,渴了喝口水,直到下班时间到了,工作人员再把门打开,让他回家。所以现在阮仪三敢说:“全国的县志,我看得最多。” 《中国城市建设史》直到1982年才正式出版,这本书后来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奖”。正是借助于这本书,阮仪三对全国的古城古镇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当后来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庄重而秀美的古建筑群成片地倒下时,他不得不发出痛心疾首、撕心裂肺的呐喊!
救平遥,开护城之先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那是个规模空前的开发建设年代,“摧枯拉朽”、“破旧立新”占据人们的大脑,阮仪三的呼声则被视为“异端”、“不识时务”,更有人说:“你们知识分子就是脱离实际。” 提到平遥,阮教授立即在纸上写下五个古城的名字:太谷、平遥、解休、祁县、忻县。他说,不是只有一个平遥啊,另外四城个个都跟平遥差不多。这些城市当时都在拆,而且动作非常快,“千年的城市,几天就被毁了!” 到平遥的时候,城西已开了一个口子,100多幢明清建筑被夷为平地,满城都弥漫着灰尘,平遥古城面临着末日危机。阮仪三万分火急地去恳请平遥城建部门的领导“刀下留城”,他们冷淡地扔回一句话:“平遥要发展就得开路”,阮仪三再三解释发展经济不一定非要拆老城,但是平遥人无法理解。他便转向山西省建设厅“游说”:平遥的规划不好。省里便说:你说人家的不好,那么你来做,只给你1个月时间。阮仪三看到了一线希望,不假思索地应下了,他要求:平遥拆迁停工一个月。 回到同济大学,向学校借了2000元钱,阮教授带着12名学生再度风尘仆仆回到平遥,用1个半月时间完成了“新旧分开、确保老城、开发新区”的规划编制。由于过度劳累学生们全都病倒了,阮教授一个人背着两捆图纸,走了7里路到平遥火车站,先到太原,省里看了规划说他们定不了。阮仪三无奈,他进京求援,找到当时国家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罗哲文和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郑孝燮,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支持扭转了局面,阮仪三的规划才得以上马。 阮仪三“刀下救平遥”开了中国完整保护古城的先例。1986年,平遥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该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后,阮教授在同济大学开了“历史名城保护培训班”,每年都有两位平遥人到这里进修,已经持续四年了。这些培训人员可都是阮仪三撒向全国各地的种子啊!
保护遗产 留存历史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到90年代末,阮教授又先后力促周庄、同里、用直、南浔、乌镇、西塘等江南六古镇的保护,其中的曲折都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现在他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打破六个古镇各自为政的框框,用水路串联成一幅江南水乡的长卷,让中外游人去尽情欣赏它们间异曲同工之奇妙。 平遥、周庄在10多年之后,应验了阮仪三的预言,成了旅游热点,财源广进。过去常常遭受冷遇的阮仪三,现在成了许多城市的座上客。那些曾把阮教授“拒之门外”的地方至今都有点追悔莫及。 然而阮教授还是忧心忡忡,他虽曾为很多古城勾勒了美好的蓝图,但作为一名学者,却无法左右它们的未来。许多急功近利的地方在制定规划时求贤若渴,执行规划时却大打折扣。一些地方不把阮教授的忠告当回事,在他们看来,保护的目的就是吸引游客,就是赚钱。“错!保护遗产是为留存历史文化的足迹给后人,旅游只是副产品。”阮教授他那“为保护而保护”的理论可谓曲高和寡,十几年前为平遥、为周庄奔走呼号时的孤立感觉时不时又袭上心来,可一如十几年前一样,阮仪三像个“老顽童”,从不因为别人不听他的而陷入沉默,他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自诩,并引以为自豪。 而今江南六大古镇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阮教授却希望这申报的过程慢一点,因为他深知有些古镇急着发财的心理,惟有慢一点,镇里的领导们才会虔诚地提升自己对古镇保护的认识,认真地维修,虚心地听取专家的建议。2000年5月,阮教授组织这六个镇的镇长去联合国世遗中心接受“申报世遗培训”,考察了法、德、意三国的10多个古城。2000年11月,又请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顾问到上海,继续为这些镇长进行集中培训。 如今快70岁了,阮仪三仍然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处进行实地考察,这几年,他着重研究了一些边远地区的城市,长期的钻研使他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古城保护方面的理论,先后出版《旧城新录》、《古城留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历史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江南古镇》、《护城踪录———阮仪三作品集》等。1994年,同济大学设立全国独一无二的“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博士点,目前共有16位博士生跟随阮教授,在这个研究方向为保护中华文化瑰宝而上下求索。
阮仪三为古城古镇熬白了头
时间:2012-05-12 12:32
来源:中国古镇保护网
作者:为之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千年的新市古镇 民间艺人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