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视频 >
岭南千年古镇松口风采
时间:2012-05-18 15:18 来源:中国古镇保护网 作者:刘丽丽

 

 
 

    有千年历史的松口古镇,建制早于梅州,它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经千百年孕育,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昔日粤东商贸重镇有着“自古不认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其客家山歌更驰名中外,文物古迹天然风景比比皆是。现在,这个岭南古镇正在新城镇规划建设的推进中重铸辉煌。梅州千年古镇松口是客家先民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

    自古松口不认州

    松口有句震慑人的话:“自古松口不认(嘉应)州”。弹丸小镇,竟然如此厉害?

    松口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水陆方便,历史上便是商贸重镇。松口可说是客家人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便有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来自福建的汉人大量迁入。由于百姓杂居,现在松口居民姓氏超过120个,为全国罕见。明末清初后,松口人口爆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

    古火船码头历百年沧桑

    穿过明清时期的世德新街,记者来到松口古火船码头。老松口人邱建光介绍说,这里依然是百年前的旧貌。江西、福建及蕉岭、平远一带人出南洋均从松口火船码头搭乘电轮,由汕头港转乘大轮。这里成了历史上华侨飘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正携妻子在此留影的印尼华侨黄定波感叹说,码头是他回国寻祖的重要地点,看看祖辈背井离乡的起点,才解心中情结。

    学者谭元亨称,松口之所以不认州,更重要是松口人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均不用经过嘉应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写明“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便经汕头港直转松口,可见当时的松口人多“牛”。

    曾是孙中山武装起义基地

    松口各地保存着很多古民居建筑。“古秀阶”、“承德楼”、“百寿楼”等已成为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最老的围龙屋“围里”建于宋末元初,现仅存门楼和部分遗址。

    最大的围龙屋“世德堂”,建于明末,半圆形独特结构加上保存完好,为国内罕见。这里至今尚居住着十几户人家,近百号人,均为世德堂修建者李氏的后裔。

    清末,孙中山曾以松口为基地,在粤东开展武装起义,如今,孙中山1918年来松口时居住过的“爱春楼”已驰名中外。

    古镇新姿映松江

    随着乡镇公路的连接,水路运输的没落,松口一度失去其优势。为改变松口经济落后状况,全镇统一规划,推进城镇建设。

    目前,小镇发展形势好,农村社会总产值达4亿多元,农村人均收入达4288元。
    华侨之乡中的华侨之乡

    “梅州”是到北宋初期才出现的,但远在这之前便有松口了。由于过去的交通主要是水运,松口水陆交通特别发达,东北连接闽西,东南直通潮汕,松口十分繁荣,在清末民初就有电船了。

    松口是华侨之乡中的华侨之乡、山歌之乡中的山歌之乡;由于受南洋文化的影响,现在松口的街道大多是中西结合,清末明初就有洋楼。对研究清末民初的客家民俗风情很有价值。  

    松口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松口镇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地方,仅明清时就有四人被点翰林,出了进士9人,举人27人,金星村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奇迹,嘉庆年间经史学家吴兰修便是松口人。据资料所载,松口所在的县——梅县,不仅孕育出叶剑英元帅,而且涌现出200多名英雄将领。

    客家“刘三姐”歌声飘海外

    祖籍松口的童爱娜是目前演唱梅州客家山歌中出光碟最多的一位歌手,她出版的个人专辑的客家山歌音像制品有50多张,发行到世界各地,由她主唱主演的影碟还作为第十二界世界恳亲大会礼品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侨胞。

    松口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自成格局。有两山对峙称作“狮象把水口”、有称作“赤面石”的褐色峭壁、有建于明末的“峰呈天外秀澜向阁前回”的元魁塔,有“一阁三神两个名”的文昌阁等所形成的凉伞岌景区;有历400年风雨的世德堂、有孙中山视察松口时住地爱春楼、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五龙桥、有侨贤赞助建造的铜琶桥等所形成的铜琶桥景区;有明末号称“简易行宫”的二何书院、有改良式的明清建筑世德新街、有雅致美观的密庵亭、有三堂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建筑承德楼、有清末翰林温仲和的故居温氏精庐、有依崖傍河的有关歌仙刘三妹故事的甘露亭、有蒋纬国妻子丘茹雪的故里马荒坪、有松南林木繁荫的馒头庵等所形成的松口镇景区;有宋元间建造的鲤鱼形围龙屋“围里”、有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仙口塔等所形成的仙溪景区;有叶剑英元帅童年曾生活过的横石古榕侧“致和”商号旧址、有三斤狗故居遗址等形成的松南景区;有坐落于崇山峻岭中的青龙寺与瀑布群、有梯级电站与狗颈石示瀑布等形成的松东景区。

    元魁塔,始建于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攀至第八层走出回廊,顿时开朗:凉山苍苍,梅水茫茫;古塔冲霄,意高气昂。白云悠悠,蓝天碧水,舟楫如梭,绿稻翠竹,真是无限好风光!抬头看那塔顶千斤重的铁葫芦,不禁令人感叹,在300多年前,是如何抬上的?

    世德堂,建于1645年,总面积7000平方,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是明末皇帝崇祯儿子的老师李士淳(字二何)在携其逃难回松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宫。“三堂不见瓦”是世德堂的独特之处,大门直进为一堂、正堂、上堂(即三堂,均有天井间隔),上堂两侧是大天井,天井过去各有十间房,在当时是武士勤杂人员的住处。上堂后面有一半圆形空地,在当年种植了七棵荔枝树,而今仍存活三棵,每年五月挂果,又称“五月红”。果树后面的空地足以让五匹马并排奔跑(在此可支帐篷露营,够宽敞),走过空地便是由12个门楼组成的两层楼的围龙屋,每个门楼内都有前后门,前门在一楼,后门在二楼,前后门若关闭,则各自独立。打开后12个门楼则全部相通(玩捉迷藏倒是不错)。在锦屏楼后围外墙,左右各设五个炮楼碉堡,延至大门,墙是用糯米饭混合石灰、胶粘土、砂子夯筑而成,坚固无比,防卫之严可见一斑。世德堂罕见的建筑格式,吸引着国内外客人尤其是学艺术、建筑的师生们前来写生、参观考察。穿过炮楼后面的柚子果园,拾梯阶而下,是静静幽幽的一片竹海,竹海旁的松源河逶迤而过,在河中间有一无人小岛,置身其中,面对一望无际的碧绿竹海,河水潺潺从身边流过,听着虫鸣鸟唱,品一口客家山茶或娘酒,恍如世外桃源。

    崇庆第,又称“古秀阶”,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当时几户人家出资合建,委托古秀阶理事,工人领料、领工钱都要找他,自然而然的当地人便把这屋子叫做“古秀阶”了。整座房屋及池塘均用水泥、花岗石建造,共有10天井、9厅、73房、2口水井。“崇庆第”三个字乃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大门直进分别为下、中、上三个厅堂,厅堂房梁上的画令人叹为观止,工笔精细,人物栩栩如生。上堂后面的空地过去是半圆形两层楼的围龙屋,屋后的果园,同样是半圆形,与大门口的半圆形鱼塘相对称。上午时分,屋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像一幅静止的水墨画,忽然几只正番(客家话,体形象鸭子,肉瘦而鲜嫩,为客家特产)悠闲走入池塘,红掌荡绿波,似马良的神笔一挥,这幅画即活了起来。

    承德楼,建于1908年,完工于1918年,共有18天井、48厅、108间房。下、中、上堂雕梁画栋,不同于其它围龙屋的是承德楼中堂的石柱高6米,显得厅堂甚是气派,而中堂侧门的上面除了精致的雕花,下面是一行行的象形文字。承德楼在当地名望甚高,源于主人家把它提供给松口中学作教室宿舍长达半个世纪,它也是获得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颁发《旌义状》的著名华侨梁密庵先生的故居。(松口镇在1933年为纪念孙中山到松口视察所兴建的中山公园里,有“密庵亭”一座,亭内保存着《旌义状》及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政府蒋介石、于佑任、陈立夫、林森等人给梁密庵先生的题词。)

    勤诒庄,又称“谢天昌”,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107年,有8天井、10厅、87间房,总占地面积4295平方米,其中建房面积3200平方米,走入勤诒庄的外大门,是宽敞的院子,从写着“昭武第”的内大门穿过写有“昭武都府”的二道门,分别是下堂和上堂,开基始祖谢廷光官封昭武都尉,夫人佘氏于清朝同治11年10月受同治帝诰命封为恭人,这道圣旨完整地保存在上堂(即宝树堂)。佘氏38岁守寡,靠开名为“谢天昌”的米店为生,由于经营有道,生活有了改善,便亲自带领家人肩水挑石修建了此屋,养育的子女们也各有所成,由此我们看到了客家妇女辛勤耕作、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吃苦耐劳、和邻睦族的精神闪闪发光并延续到今。 中国古镇保护网广州1月7日电 记者刘丽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