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产业 >
丙安古镇:幽长狭窄石板街
时间:2012-05-12 19:36 来源:中国古镇保护网 作者:为之

 

    丙安古镇距赤水市区25公里,水陆交通便捷,原始生态完整,周边森林覆盖率达92.5%。

    古镇建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砌石为门,垒石为墙,依山而建木质悬空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霜,仍然稳如磐石。

 

    在赤水,全猪汤、野菜都是当地的特色,竹笋更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丙安古镇的豆腐干、豆花饭、竹笋炒肉、凉拌折耳根味道难忘。

    建于岩石上的古镇

    丙安曾叫炳安,传说先民忌讳“火”字旁,因而改名丙安。恬静的小镇位于赤水市中部,从入镇的吊桥边远望,川南风格的民房耸立在丹霞岩石之上,脚下就是千年流淌的美酒河。

    说到这里,赤水市文管所的袁樵所长一定不同意我用“川南风格”来形容丙安的民居,2011年采访赤水河两岸的民间体育项目“独竹漂”时与袁相识,他曾告诉我,当地的学者把赤水河沿岸的茶馆、船工号子、红色文化、美酒文化、竹海、丹霞地貌等等,称之为“赤水河文化”。

    与婉约的江南小镇相比,丙安古镇生于大山、大河之间,骨血里多了一些粗犷与包容。如果把江南小镇比喻成邻家少女,而黔北的丙安则象一个略带腼腆的邻家男孩了。

    古镇如画处处皆景

    丙安现有几百户居民,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曾是控制赤水河水路航道和连接川黔陆路驿道的商贾码头和军事重镇。古镇具有悠久地质年代形成的沉积岩地形地貌、丹霞地貌、溪河水体和竹海森林,现存有赤水河航道、古驿道、双龙八墩桥、码头、石级踏步、索桥等古镇交通网络体系,有禹王宫、牌坊、古寨门、摩崖古牌刻等文物古迹,有红一军团部驻地旧址,有出于商贸军事的需要,于明末清初以来建造出的一幢幢悬空拔起20多米的木框架结构吊脚楼,以及平直弯曲、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石板街等传统民居和街巷,古镇独特的历史风貌和环境构成要素,使古镇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人文生态图。

    走进古镇,宛如走近一幅泛黄的卷轴画。窄窄的石板街上,总会与在家门前闲居的老人们四目相对,对方的眼神传递出的善意与热情就会让你对古镇产生独特好感。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里的临街的民房都是以竖着的门板为墙,平时为屋,如遇赶集天,门板逐一打开,平常的客厅便会成为喝茶聊天的小茶馆。那里就是一个个小型的论坛,所有的乡间趣闻在这里交流、传递。狭长巷道和着古老纯朴民风,使人显得格外亲切纯净、融洽和谐。

    整个古镇依山傍水,建在赤水河边一块大巨石之上。巨石边缘的房屋多为木桩支撑二至三层吊脚楼,房屋仍保持古老的砖木结构。红石小道与一级级红色石阶蜿蜒曲折、盘旋升降,将古镇的村村寨寨的角角落落连接得四通八达。昔日的丙安古城堡有四道堡门,东、西场口堡门叫“东华门”、“太平门”,场后还有两道堡门,分别称为“奠安门”和“平治门”。如今,丙安场后的两道门早已拆毁,只剩下了东西两道门。进“太平门”,沿着石板街东行400余米,漫步十几分钟便出“东华门”。只要跨过双龙八墩桥,直行过去,就可以走出丙安地域。古镇建立了厚厚敦实的城门,至今威严耸立。城墙上清晰可辨的垛口、城门内的雕花窗棂,默默记载了悠悠岁月与古老沧桑。

    赤水河畔“老照片”

   “满眼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只要将时光后移数十年,古镇难掩繁华。

    在过去,陆路交通匮乏的年代,赤水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只有船,赤水河上的船舶川流不息,丙安是一个重要的码头。而贵州的食盐主要依赖从四川输入,赤水河是贵州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丙安古镇由于滩险水急,川盐船运至此,必须卸载,或由人工搬运越过险滩复载,或在此改由陆路运达目的地。于是,丙安古镇便成了赤水河上的重要盐埠码头之一。往来于自贡、泸州、习水、遵义的商船都要在这里抛锚登岸,船夫们都要在丙安住上两夜。他们在饭店用餐,在茶馆里喝茶、听川剧、听评书……古镇内客栈、饭馆、茶馆遍布林立,食盐、竹木、茶叶、竹笋、毛皮、药材等物资交易频繁;赶集山民、驻行客商云集互市。

    时光流转,光阴飞驰。滚滚赤水河洗去了丙安古镇昔日的铅华,往昔繁荣兴旺的古镇渐趋平淡和宁静。踩着带有细腻青苔的石板街,眼看褪尽了油漆印迹的木板墙。夕阳西下,古镇一如既往地安详、从容,眼之所及,就象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