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产业 >
大同古镇:岁月遗忘的码头
时间:2012-05-12 17:47 来源:中国古镇保护网 作者:为之

    清清的鳌溪河蜿蜒流淌,两岸青山上翠绿的竹海随风涌动,大同古镇的老民居依着山势,排列在半山上,褐瓦和白墙在绿竹和大树之中隐约可见。
    从赤水市出发,大约二十分钟就可到达大同古镇。一米见宽的小巷内,光滑如镜的石板路弯曲延伸。在两侧的民居中,人们早已习惯了游客的“窥探”眼光,一如往常地生火淘米、做饭洗衣。一旁的老人斜靠在竹椅上打盹,门前放着一个大大的茶缸。
    记者到大同古镇时正值盛夏,当地的妇孺都有佩黄角兰的习惯。洁白的花朵,在古巷之中散发着阵阵清香,无论是佩戴的主人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沉浸其中。几毛钱就可换来两朵小花,物美价廉,人们不仅用它当香料,而且还用来驱蚊,将花瓣放于白酒中浸泡多日,如遇蚊虫叮咬,立即涂抹,据说功效显著。
    在很久以前,这里不叫大同,真正的名字是“大洞场”。在镇外一公里的公路旁,有一块清光绪十六年的石碑,是当地老百姓在地方官离职之时雕刻的“去思碑”,落款为“河西大洞”。从字面来看应是“鳌溪河以西的大洞”的意思,这个名字应为清代古镇的本名。
    据说,这里最早叫“蛮硐子”,是少数民族最早开发居住的地方。南宋时期,居住在这里的苗民闹事,朝廷派员征讨并把这个地方改名为“大洞场”。清末,这个地方出了五个日本留学生,受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驱“世界大同”的影响,他们倡议把“大洞场”改为“大同场”,也就是今天的名字。
    流经古镇的大同河,又叫鳌溪,源于四川省古蔺县杨家沟和九洞岩,全长81公里。自古以来,它一直是进入四川叙永、古蔺的运盐航道,大洞场则是这条河上惟一的码头。早些年,这个码头白帆点点、船行如梭,往返于川、黔、滇、渝的商人、旅客及赶场的山民络绎不绝。
    几十年前,当时码头上常常停泊着载满货物的商船。这些船多从下游运来布匹、花纱以及川黔两地所需洋广杂货。川黔境内由旱路而来的各种土特产、生熟药材均在此交货转运。木材竹筏顺江而下时,半个河面都是楠竹。
    从大同古码头的规模以及古庙宇、古宅院,就可想像当时大同的繁荣。小镇是盐商、货船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正因如此,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铁匠铺。旧船上用的铁钉、铁梢之类的小铁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业品。最繁荣时,不到300户人家的小镇上,竟开了十余家打铁铺子,家家生意红火。老辈人说,那时大同少有清静的时候,一天到晚“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拉风箱的呼呼声总是到处回响。
    沿河的码头边这几棵数百年古树,当地人叫它“老龙树”。它们永远绿叶苍翠、保持着一方的绿荫。大同几条老街,多是明末清初或民国时修建的。街道和房屋组合,多受地形影响,叫“随山就势、随弯就弯”,但布局讲究,体现着纵横轴线的风水思想。居民在一步之遥即可串房结庐,一家炒菜香飘四邻,一户谈笑邻里皆闻其声。
    时光荏苒,大同古镇如今就像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地方,宁静而安详。午后的古街,偶尔会看到小猫蹑脚而越,更显现出大同古镇的静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