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论坛 >
保护发展巴渝古镇 需探城乡统筹新路
时间:2012-05-12 12:46 来源:中国古镇保护网 作者:为之
    最近几年,我市一些地方掀起了一股建仿古建筑的“复古之风”,如渝中区的“洪崖洞”、九龙坡区的“巴国城”、永川区的“十里棠香”、荣昌县的“昌州故里”、铜梁县的“淮远古韵”、长寿区的“长寿古镇”……几乎每出现一个就火爆一个,每天游人如织,俨然已成新的城市地标建筑。
    但与此同时,我市16个货真价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却大多沉寂冷清,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在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上也普遍面临着资金、技术缺乏和保护意识、保护措施缺乏的困境,致使不少历史文化遗迹仍旧面临着继续被破坏的危险境地。
    虽然拥有一流古镇资源,却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
    市城乡建委主任助理张其悦告诉记者,我市古镇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底蕴厚重,且兼具自然资源禀赋,在古镇资源上堪称全国一流。   (下转A3版)
    就数量而言,我市共有巫溪宁厂、荣昌路孔、江津白沙镇、铜梁安居、永川松溉、巴南丰盛、九龙坡走马、綦江东溪、江津塘河、北碚金刀峡镇、酉阳龙潭、江津中山、渝北龙兴、石柱西沱、潼南双江、合川涞滩等1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约占全国总数(181个)的1/11,是全国古镇资源最多的省市之一。
    就特色而言,一是地域特色典型,我市古镇大多依山傍水,拥有山地、梯坎、溪河、码头、吊脚楼、石板路、小青瓦等巴渝古镇特有的聚居文化“基因群”;二是风格各异,这些古镇或始于秦汉、或兴于唐宋、或盛于明清,或因水道而生、或因盐业而盛、或因兵争而设、或因名人而立,积淀了巴渝文化、码头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就历史文化底蕴而言,因这些古镇大多地处偏僻,不仅完好地保留下了古石板路、庙宇、传统民居、古井等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还保留下了各类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非物资文化遗产。可以说,重庆的大多古镇都是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综合体。再则,我市的古镇大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色优美,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相得益彰。
    然而,尽管拥有丰富、优质的古镇资源,但这种资源并没有转化成为发展优势。记者在铜梁安居古镇和永川松溉古镇看到,古镇远比场镇新区冷清,外地游客难见踪影,不仅古镇居民远比场镇新区居民贫困,两个古镇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当地也属中下水平。与苏州周庄、云南丽江、浙江乌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相比,无论是在旅游收入上,还是在知名度上,都相距甚远。
    没有保护的利用固然会导致破坏,但没有利用的保护也不可持续。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因旅游产业不兴旺、古镇居民贫困,当地干部群众的古镇保护意识普遍不强,人为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事情屡有发生。记者在松溉古镇看到,原本5000米的古石板路,现在已只剩下3000米了,一条水泥公路穿古镇而过,将古石板路网和古镇一分为二,严重影响了古镇的整体性;记者在安居古镇看到,建于清朝年间的琼江书院现在是安居小学的校舍,书院的古建筑已被校方拆得一干二净,仅剩下“琼江书院”一块牌匾了。
    地理受限难展“拳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小标)
    我市有这么多中国历史文化古镇,为什么就不能打造出一两个像周庄、乌镇那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古镇呢?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受地理条件限制,导致交通落后、发展空间狭窄,古镇旅游产业起步晚、成熟度低;二是各地在古镇保护和利用上,主要以古镇所在地的镇政府为主,资金、技术极其缺乏,致使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产品质量和配套水平低,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我市的古镇大多因水运兴而兴、因水运衰而衰。交通方式的剧变,致使过去繁华一时的古镇大多成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之地。这种交通上的劣势,使古镇既难以吸引外面的游客进来,也难以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因此,我市古镇旅游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起步,但真正发展成熟的却寥寥无几,大多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
    我市的古镇大多依山傍水、山高坡陡,用地空间狭窄,建设成本高,使古镇的拓展区建设严重受限。记者在合川区涞滩古镇了解到,该古镇虽完整保存了旧时城堡面貌,且旅游开发较早,但因古镇只有0.25平方公里面积,拓展区建设受到限制,致使旅游产品单一,无法形成吃、住、游、玩、购等完整链条,游客在游玩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后就匆匆离去,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种限制还导致了部分历史文化遗迹的破坏。记者在石柱西沱古镇看到,该镇垂直长江、呈龙形向上、似“长虹汲水”的千米老街胜景,却在城镇建设中被拦腰斩断,使古镇历史文化价值大打折扣。记者还在双江古镇和松溉古镇看到,两个古镇都存在拆旧房、盖新房,古镇与新区混杂的现象,致使古镇整体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长期以来,古镇的保护和利用主要依靠本就无经济实力的镇政府和当地居民,资金、技术严重缺乏,致使古镇保护和利用水平较低,旅游产业难成气候。以安居古镇为例,从2003年以来,该镇得到了市城乡建委的扶持,但每年也只能挤出100多万至数百万元资金,最多能抢救一两栋濒于垮塌的古建筑,根本无力实施古镇的整体保护与开发,更不可能修建起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
    2010年9月,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将现有的1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纳入“市级中心镇”体系,享受“每年3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计划外新增土地指标200亩、出让金返还、配套费减免”等相应扶持政策。这一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镇拓展问题,但就古镇的保护和利用而言,这点资金远远不够。
    张其悦说,要对一个古镇进行整体打造,至少要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光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用城乡统筹这把“金钥匙”,开启古镇保护发展新大门。
  (小标)
    面对以上问题,我市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激活”这些沉寂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启效益之门?记者通过调查认为,城乡统筹就是一把开启古镇保护发展新大门的“金钥匙”。
    之所以用城乡统筹的方式来保护和发展古镇,是因为古镇与城市互有需求。一方面,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城市客源,古镇所需的保护和开发资金巨大,必须引进城市资本。此外,古镇还需要从城市引进技术和人才资源,借鉴城市管理经验、提高古镇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古镇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对于增强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和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古镇旅游产品的乡土性对城市游客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目前,我市已具备了用城乡统筹手段推进古镇保护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市建成了一大批城乡交通设施,古镇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古镇连接城市的交通已非常便捷。在1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路孔、白沙、安居、丰盛、走马、东溪、塘河、金刀峡、龙兴、双江等10个古镇,距离主城都在一个半小时车程以内;松溉、涞滩、中山分别有永川、合川、江津等规划建设的“双百”大城市作依托;宁厂古镇与巫溪县城仅隔一条大宁河,龙潭拥有铁路车站和高速公路可作依托,西沱有黄水森林公园和千野草场可作依托。
    此外,用城乡统筹手段推进古镇保护发展还具备国内少有的政策优势。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市为促进城乡要素互动扫清了体制机制障碍,同时,我市还出台了“五个重庆”、“民生十条”、“缩差共富”等一系列措施,为古镇引进城市资源提供了难得机遇。
    事实上,用城乡统筹手段推进古镇保护发展已有成功先例可循。在过去的10年里,四川就大力引进城市资源,依托古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至今已在成都周边形成了街子古镇、黄龙溪、洛带、五凤溪等10古镇景区,每到周末便有数十万城市居民到这些古镇休闲、度假。
    最近,我市部分古镇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荣昌县在保护和开发路孔古镇上,不仅实施了民俗文化广场、湖广会馆、日月门楼及城墙等复建工程,修建了古镇连接县城的快速干道,还将县城至路孔古镇沿线农房全部按明清风格进行了改造,建起了“十里万亩生态长廊”,启动了海棠香国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项目,初步形成了“昌州故里、海棠公园、香国古城、联升廊桥、生态长廊、梦里水乡”等城市风貌,在众多古镇脱颖而出。铜梁安居则成立了由县领导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安居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与商家达成意向,拟投资100亿元以上,打造一个集古城旅游、影视拍摄、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于一体,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安居古城城乡统筹示范区。
    张其悦认为,推进古镇保护与发展,还要实现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政府是保护古镇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要对古镇的的历史文化资源摸清家底,对资源的种类、数量、年代、工艺、材料等基本信息建立档案,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市级部门要配套相关政策,统一实施业务指导,确保古镇保护与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相得益彰,实现良性发展。
    据他透露,目前,市城乡建委已组建了一个由300多名热衷于古镇保护的专家、企业家组成的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不仅可为古镇保护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还能为古镇保护与发展引介项目和资金。另外,市城乡建委还正在着手推进古镇保护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力量将古镇文脉保存下去,避免破坏性开发。
  (责任编辑:admin)